新浪微博登录手机登录
立即约人
解读养老科班护工与家政保姆:每月两三千能干多久
来源 : 北京晚报   |  编辑 :上海爱君总部   |  2014-05-28
2014年5月28日讯,无论何种养老方式,当老人力不从心时,除了子女,便是护理人员的照料。这里既有"4050"的“家政大妈”,更有经过系统学习的“科班人才”。然而,理想与现实的落差,依旧各自横亘。



解读养老科班护工与家政保姆:

每月两三千能干多久


2014年5月28日讯,无论何种养老方式,当老人力不从心时,除了子女,便是护理人员的照料。这里既有"4050"的“家政大妈”,更有经过系统学习的“科班人才”。然而,理想与现实的落差,依旧各自横亘。


家政保姆


“我在前面擦灶台,老太太拿块白布在后面检查”


对于居家老人来说,请到可心的护理员,不亚于一份奢侈的幸运。而如今家政服务提供的,多半还只是传统意义上没受过专业训练的“保姆”。一边是老人们诟病于护理员“质次价高”,另一边保姆们也在抱怨着“雇主太挑”。供需双方对服务与待遇的期望,总是难以统一。

54岁的董姐,已经做了将近10年的保姆。她形容自己上户的时候就是“听喝”,雇主让干啥就干啥,至于多长时间干完,质量好不好,“我反正心里有数,实在达不到要求,你又不愿意,那就换人呗。这年头,出我们这些力的,哪怕干小时工也比我们挣得多!”

在董姐看来,做保姆也得心情顺畅。她曾伺候过一位老爷子,家里请了三个保姆。一个专管做饭,一个负责给他读书读报陪聊天,董姐负责打扫卫生。虽然干活算是轻快,但因为要去清理别人“糟践”到地上的油,还得洗其他保姆的衣服,董姐心里不痛快。加上老爷子还爱玩“手段”,每天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,人为制造矛盾,她后来就辞了。

“照顾老人的活,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。”46岁的李姐快人快语,当保姆3年,她的“流动率”也颇高。“有的老太太,那个挑剔劲儿就别提了。”李姐曾伺候过一对老夫妻,家里的抽油烟机得一周一擦,橱柜一天一擦,灶台一顿饭一擦。等她擦完后,老太太拿个白布再擦擦检查。“你说谁家厨房禁得起白布擦啊?能跟五星级饭店的大厅一样吗?这就是不把我们保姆当人,可着劲儿折腾。”

更让李姐接受不了的,是有些老人“不太尊重人”。她在另一家收拾卫生间时,把两个卫生间的厕纸倒出来放在一个袋子里往外送,原来套在纸篓上的垃圾袋就没拿下来。“我寻思着也没脏,再用一遍呗,结果老太太嘟囔了我好几天。什么不讲卫生啦、习惯不好啦、农村人习性啦……话说得真难听。”

伺候一位丧偶的老爷子时,对方不但脾气差,上厕所还从来不带关门的,有一次裤子没提就从卫生间里出来了。李姐辞工出来后,老人的儿子又来她的公司找保姆,前后换了四五个,都是保姆自己不干了。“你说碰上这样的老人能咋办,我们能说要精神损失费吗?”


科班护工


与家政公司的中年保姆相比,具有知识技能的护工显然更受市场认可。近年来,伴随社会对养老“朝阳产业”的认识,越来越多大专院校开办相关专业。年轻的“科班”人才们肩负沉甸甸的责任与期待,更时常面临着内心的抉择和考量。



“喂饭的深浅快慢,也会因人而异”


齐刘海、马尾辫,23岁的李阳阳成为护工已经快两年了。如今的她在寸草春晖养老院照顾着失能、半失能的老人,过着“两班倒,每周休一天”的节奏。

李阳阳的性格安稳沉静,大专期间选择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,就是缘于她“不喜欢跟人争”,想找份“不需要勾心斗角的工作”。

尽管在学校经过了“理论加实操”的专业训练,也考过高级护理员证,真正接触到这些老人后,李阳阳还是有些“头大”。由于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标准,每接触一位老人,都要去重新了解和适应。“比如喂饭,有的老人嘴巴比较小,有的意识不太清楚,在喂法上都有不同。太深会卡到嗓子,太浅又容易洒出来,太快可能会呛到,太慢老人又着急,很多细节都要自己琢磨。”

“方爷爷,脚……”

采访中,一位中年人推着坐轮椅的方老伯从电梯里出来,李阳阳本能地抬眼望去,发现老人的一只脚垂在轮椅脚蹬下,连忙跑过去帮他把脚放回原位。

对她来说,这样的情况习以为常。“要特别细心,随时观察。一些老人没有能力表达他们的需求,有时候就算感到不舒服,也只能比划,我们就要连猜带蒙,不像书上说的那么简单。”

虽然目前的月薪只有三千元左右,李阳阳还是选择继续,并不考虑去做收入更高的保姆。“感觉不一样。在养老院如果我今天跟这个老人不是很合拍,那明天还能先换去服务其他老人。当保姆每天接触的是固定的老人,就算把我骂了也还得干,整天憋着一肚子怨气,想想都觉得可怕。



“我们是老人最后的亲人,我们有自己的价值”


21岁的长春姑娘王甜,目前还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读大二。当初选择这个专业,除了她“善良心软”的个性,更缘于父母的支持。“妈妈认为现在的养老护理员,基本都是四五十岁的家庭妇女,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照护知识,这个行业会有很大发展。”

大一下学期,王甜和同学们便开始接触实践操作,到了大二,基本都是在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。谈起照护老人的细节,小姑娘已头头是道。“比如进行从床到轮椅的转移,普通保姆就直接把老人抱起来,但老人骨头比较脆弱,可能会造成骨质损害。而且我们提倡在老人在没有丧失全部能力的情况下,鼓励他们用还能活动的身体参与。”

再多的课堂教学,也比不过实地演练。去年暑假,王甜被安排到位于香山的颐养年老年公寓实习一个月,真实的“战场”让她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理解。

尽管有过心理铺垫,刚开始实习王甜就差点哭出来。“我在三楼护理部,被分到不能自理的老人那边。遇到的第一个奶奶,就是全瘫的。”和护理阿姨一起给老人洗澡时,她已感受到课堂和现实的差距。“学校里讲给老人擦浴很严谨,要换多少块抹布、水温是多少。但真正的养老院里,护理员非常忙,老人突发状况又多,并不能完全按照要求进行。阿姨没有像学校教的那样,用手去试水温,一定要到多少度才可以。她觉得差不多了,就给老人冲洗了。”

更令王甜难以接受的是冲洗过后,为老人进行人工取便。“我当时觉得,真的太难了……心理障碍还没有完全突破,毕竟才大一,第一次接触人工取便……我差点哭了,那两天都没吃下去饭。后来一直想,老人不能自主排便,我们在帮助他们,也就过去了。”

而她记住更多的,是老人们的温暖与信任,这也是支撑王甜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。实习一周后,护理阿姨安排她早上五点喂一位患有甲亢的爷爷吃鸡蛋糕。“他早上起来必须马上吃饭,不然会很难受。我喂他的时候,那种眼光看着你,特别信任、特别感谢,你就觉得,一定要对他好。”从那以后,实习期间无论王甜休息与否,每天都坚持早上五点去喂他。

老人经常咳嗽,有一天需要吸氧。王甜看到他抱着氧气枕默默流泪,好像觉得自己不行了一样。赶快劝他说“没事的,你好好表现,明天早上我给你加个蛋。”老人立刻笑开了。“我觉得他就像我自己的爷爷一样,走的时候特别舍不得他。”

王甜坦言,自己确实也会纠结,上了这么多年学,却要伺候老人……但真正接触了,就会和老人培养出感情。比起不算高的待遇,她更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。“跟普通的保姆区分开来,提高一下社会地位。我们有专业背景、专业知识,我们是老人最后的亲人,我们有自己的价值。”

正说


“人人都知道养老人才重要,但薪酬和社会地位都没有体现”


就北京市而言,截至2012年底,仅养老机构的护理员缺口就达1.6万人。目前北京有4所院校开办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,但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。

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办公室主任黄志远表示,学院一直紧盯社会急缺领域,对国内外各类养老机构考察后决定开办此专业。“现有的护理人员要么是护士,以养老机构为跳板,最后还要进医院。再就是家政公司'4050'的中年妇女,并没有相关技能和经验,把护理老人当成普通家政服务去做,但二者是绝对不一样的。”

虽然人才紧缺,但2010年招生时学校对生源并没有把握。“十几岁的孩子,对自己的爷爷奶奶都不一定能照顾得很细心,特别担心没有孩子去做这些事。”出乎黄志远意料,首年院里拿出30个招生名额,将近200人报名。“家长和孩子都看准了,养老是个朝阳行业。”

去年第一批学生毕业,非常抢手,现在已有很多机构过来谈合作,不是一个两个的要,都想“订单式”地一签签全班。不必为学生们的就业发愁,黄志远却开始忧心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才,能在养老护理的道路上走多远。

“技术方面学校都能解决,可一个孩子进入这个行业,长期坚持下去,不是靠学校一方能够完成的。”在黄志远看来,如今人人都知道养老是朝阳产业,很重要,很需要人才,但顶层设计还远远不够。“照顾老人高风险,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恒心和爱心。可无论薪酬还是社会地位,都没有体现出它的重要。一个月就两三千块钱,这么累,能吸引多少人一直干下去呢?”

他认为这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有关--一切为了孩子。“老人到老了,也是要为孩子,不愿意花子女太多钱,能凑合就凑合。孩子又把这个观念继承下来,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在意花销,你看月嫂的收入就比照顾老人高得多。”当然,观念只能慢慢改变。“可能经过一二十年,老人眼界放开,自己就觉得不用管那么多事儿了。再加上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,相应的薪资待遇补偿等,吸引和留住人才,养老产业才会真正迎来‘朝阳’。”

来源:北京晚报 主笔:魏婧 周明杰 宗媛媛 插图:宋溪

http://www.takefoto.cn/?action-viewnews-itemid-78985





分享到:
0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y 51BAOMU.net    沪ICP备09061071号-2
爱君品牌家政 特许加盟国家商务部备案公告    备案号:0310502000900008
 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501号